跳到主要內容

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

搜尋
Menu

委託保存計畫

黴害印刷紙型修護計畫

一、計畫範圍與主旨

本計畫主要以本館典藏的印刷紙型之保存修護為主要對象。本館典藏品「紙型」因在取得之前,其保存狀況並不良好,紙型因長期受潮有發黴、水漬及變形等現象,雖經館內人員控制環境等緊急處理,可是黑色的黴跡仍遍佈四周,黴害殘留下來的漬痕卻相當明顯。為使文物受到妥善的照顧,以延長文物的壽命,故 委託台南藝術學院古物維護研究所蔡斐文助理教授進行「霉害紙型修護計畫」,期程六個月。為紀錄紙型修護過程,本組並同時委外進行該修護計畫的影像紀錄工作,以紀錄修護過程與紙型歷史探討為目標,並含後製作的方式製作完整的節目帶。

文物修護在國內是一重新定義的專業,它是個跨領域的工作,必須結合科學專業、歷史學家、修護人員的合作,才能完成一修護案例。「黴害印刷紙型修護計畫」亦是如此,須經各專業之協助方能完成妥善的保存工作。由於黴害情況在台灣相當普遍,執行修護工作時必須與生物病蟲害專家共同評估黴害處理方法,此外,評估修護處理時也必須瞭解印刷紙型的歷史、紙型製作工藝、紙型材料、文物受損的因子及修護方法的恰當性等,才能使文物受到妥善的照顧,以延長文物的壽命。

 

二、背景分析

本館目前收藏有印刷紙型及其相關的紙樣,此紙型約為西元 1970 年代的產物,它雖僅有幾十年的歷史,可是卻是臺灣工藝史的見證之一。台灣經濟、工業快速進步,可謂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蹟之一。可是也因此,導致業界許多過渡時期的產物還來不及收藏就消逝了。而本館所蒐藏的印刷紙型也是這類的產物。人類往往在進步的過程忽略許多副產品,印刷紙型也是其中之一項,雖然它不是主要的機器,也不是鉛字,可是它卻是印刷過程的證物;它證明書上或耆老所敘述的部分。所以它含有證物的價值,也含有歷史的價值及資料的價值。因此,印刷紙型的保護及流傳是極具重要的。

印刷紙型是活字印刷科技改進的證物,現代的活版印刷技術以 1450 年代德國人顧登堡發明的鉛活字合金的印刷為主流。鉛活字印刷每個字母都作成鉛字,排版時只需要將字母一個個按序排列在一字盤上,此方法方便修正教訂錯誤。可是其缺點是印刷時還是需要保留字盤來印刷,若工廠有好幾件工作同時進行時,就需要足夠數量的字盤才能應付。而印刷紙型的產生解決此類的問題,活版做好後則先印在強有韌性的紙上,再將紙型用來澆鑄鉛版,當紙型製作完畢時活版就可以再使用排版了。

台灣印刷紙型的歷史可分為幾個階段, 1930 年代報社已經開始使用紙型印報,而民間印刷紙型的歷史是在 1950 到 1970 年代,在這短短的二十年間,臺灣活版業卻因印刷技術之改善而不再流行,可是活版業卻因日本漢和拼版之需求在 1970 年代又維持了十年的光景,而本館的蒐藏即是這時期的代表。

 

三、計畫方法與步驟

1.文獻收集:收集國內外文章,內容包括紙型的歷史文獻及紙質文物黴害處理方法等相關資料。

2.材料分析:顯微鏡分析紙型材料,紙型黴菌採樣,分析黴菌種類,以選擇恰當之修護方法。

3.模擬修護評估:根據文獻收集黴害等修護處理之資料,模擬文物之狀況進行除黴修護處理評估,選擇最適當的處理方法。

4.保存修護處理:保存修護處理步驟包括印刷紙型之檢視登錄、修護前攝影紀錄、擬定修護處理計畫、執行修護處理、修護後攝影紀錄、修護處理報告。

 

四、預期成果

1.整理檢視文物、狀況建檔,有效管理文物。

2.改善文物保存方法及材料,以利典藏。

3.修護處理受損文物,穩定文物物理狀況,延續文物壽命。

4.評估黴害文物處理方法,提供黴害文物修護資料以利參考。

5.建立一套修護步驟之專業制度,供博館專業參考。

黴害印刷紙型修護前
黴害印刷紙型修護後
更新日期:106-08-04
Top